Menu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爱尔动态
【转载】四川眼底急诊,爱尔率先提速!视网膜脱离治疗不再等!
2022-10-29 09:32:48
点击数: 18760
字体:
来源:成都爱尔眼科医院

文章来源:川医观察

 

 

过去眼科急诊大多是服务于眼外伤患者,仅眼球破裂、失明、异物入眼、溃疡等较严重的疾病才属于急诊范畴。近些年,眼外伤在眼科急症中呈下降趋势,因近视人群的爆发性增长和人口老龄化明显,与高度近视、玻璃体退化相关的“急性视网膜脱离”发病率却逐年上升。

及时的手术治疗,能最大程度地挽救新鲜视网膜脱离患者的视觉功能。72小时内手术,是患者最迫切的需求,而现实是很多患者从发现自己患有视网膜脱离到接受手术治疗,至少要耗时两周。

 

 

眼底急诊,为什么要等?

“玻璃体切割术”被广泛应用于各种复杂玻璃体视网膜疾病的治疗,也是眼科最复杂的四级手术之一,基层医院大都不具备开展能力。有业内人士介绍,四川省一年的玻切手术量大约在20000台左右,其中省内公立三甲医院眼科的手术量大约占总量70%,某知名公立三甲医院年眼科手术量就占20%以上。

床位数量会影响到公立医院的手术量,传递到患者端可能就会出现排不上号的情况。数据显示,在很多年前手术器械和医学理论基础相对落后的时候,眼底病(视网膜疾病属于眼底病范畴)手术一般会在医院住一个星期,先住进来,全身检查,再观察1~2天才开始做手术,手术后再观察。比如一个大型三甲医院眼科,整个科室有60张床位,给眼底病的床位只有15个,这也就意味着医院一周只能做15台眼底手术,手术患者的承载量只有这么大。

 

 

据了解,为了解决手术能力有限,患者等待过久的问题,2-3年前,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和四川省人民医院眼科都开始推进眼底病的日间手术,这可以减少患者的在院时间,增加病床的使用率,但日间手术对患者自身条件要求非常高,也增加了发生术后并发症且处理不及时的风险,而且很多患者在经过系列检查后,最终还是要等床位。

 

争分夺秒,爱尔提速

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成都的视网膜脱离发病患者每年在1.5万人左右,这些患者大多都迫切需要及时手术。治疗时间被耽误是不少患者的常态,但如果错过72小时的黄金治疗时机,最优秀的医生也很难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 成都爱尔眼科医院眼底病与眼外伤科主任蔡裕接受采访

 

“患者的‘晚’有两种,一种是中老年人认为年纪大了以后就会视力不好,视网膜已经脱离了却自认是近视、老花眼、白内障,到没有眼底病检查设备的基层医院,一检查可能真有白内障,然后治疗就被耽误了。还有一种情况是患者知道自己有视网膜脱离的问题,但只想去知名医院,或者不知道有哪些医院可以不排队做视网膜脱离手术,也只有在焦虑中等待。”

“为了抢救患者的视力,成都爱尔眼科医院开通了‘24小时视网膜脱离急诊手术绿色通道’,可开展24小时急诊手术,是川内首个眼底病急诊绿色通道。”蔡裕表示,眼科医生都知道视网膜脱离治疗有“72小时黄金治疗期”,我们的急诊绿色通道优化了各个流程,到院后优先挂号、检查、确诊,并依实际情况安排住院,让患者24小时内入院、检查并完成手术,避免患者眼睛受到进一步损伤,尽最大努力挽救患者视力。

 

▲ 成都爱尔眼科医院院内“24小时视网膜脱离急诊绿色通道”提示

 

“我们测算过,普通眼底病患者的平均住院时间是3.2天,24小时急诊手术患者的住院时间会更短。”蔡裕说。

 

24小时守护光明

"一般医院的眼科医生,可以正常时间打卡下班,我们急诊团队的医生要24小时待命。”蔡裕介绍,成都爱尔这边特别准备了14张床位用于24小时急诊视网膜脱离患者的使用,碰到特别紧急的患者,经常会临时增加手术。有8位医生,9位护士,一起为保障通道的畅通服务

据了解,蔡裕毕业于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并取得博士学位,从事眼科临床工作长达18年,擅长包括视网膜脱离在内的各种眼底内外科疾病诊治。作为连续9年全国眼科排名第一的眼科,中山眼科中心为全国乃至世界输送了大批眼科人才。“我们爱尔集团内部有一个眼底病科主任群以及一个眼底医生群,群里有很多全国各地知名的眼底病专家、教授,碰到棘手的疑难眼底病患者,我们习惯在群里沟通、讨论,随时都可以开启疑难眼底病会诊。”蔡裕说,有一大批全国知名眼底病专家做支撑,这也是我们成都爱尔保障视网膜脱离24小时绿色通道良好、有序运转的底气。

 

▲  蔡裕为24小时内入院的患者进行视网膜脱离复位手术

 

▲  术后俯卧位让视网膜尽快复位

 

“患者无论贫穷富裕,都应享有眼睛健康的权利。有那么多视网膜脱离患者错过治疗时间而遗憾,我们就希望在每个夜晚都打开‘一盏灯’,为视网膜脱离患者彻夜点亮。成都爱尔眼科医院此次眼底急诊提速受到了行业关注,‘24小时视网膜脱离急诊手术绿色通道’不是愿望和口号,是成都爱尔眼科医院对守护光明的承诺。”成都爱尔眼科医院院长胡建斌接受采访时说。